井陉之战详情,韩信最后一搏,为何成功?
我看历史最怕的就是断章取意,把战争的一部分夸大,有军神,真正的战术大师,不擅长打怪战,反而拿充分了解敌我双方情况后的最佳策略。合适的方式。俗话说,真名一战缔造和平。比如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,李牧十几年不作为,却用一场战争换来了匈奴十年不敢侵略。可对于这样一位名将,你听说过什么殊死搏斗这样的故事吗?
所以,真正的名将、权势派系,听上去总是朴实无华,但正是这样的人,负重前行,才能安定江山。再来看看另一场让韩信功成名就的战役,那就是井陉之战。韩信消灭魏国后,开始对赵国进行军事行动。但大多数人只记住了这场战役的次要部分“背水一战”,而忽略了这场战役背后的关键。
时光倒流,韩信先后消灭魏国、代地后,大军到达井陉,于是赵国陈余也吞并了井陉口,随时准备抵抗韩信。战争即将爆发前,韩信派出探子去了解对方的军情,而这一了解却暴露了一件大事。原来,赵国有个将军叫李左车。李左车是赵国李牧的孙子,名将后裔。李左车劝陈羽不要硬撑,因为井陉属于狭窄的山谷,想要从这里穿过,只能一个人深入。车不能并列,骑不能并行。这个时候只要他带着大军攻打韩信的粮草,
韩信
从军事战术的角度来看,这是一次绝妙的部署。其中,陈宇属于正规军,李左车属于奇军。奇兵分明,是很适合的战术,而且还利用了地形的优势。没想到,陈宇不肯使出招数,反而强调自己是正义的军人。不过在这里我需要明白,但是任何一个将领在战前突然糊涂,绝对不是因为太天真,而是有必然的原因。巨鹿之战时,陈羽在赵国异国他乡。懂得保存实力的他背水一战的典故,只派出五千大军试水。
最后一站
其实陈羽好战,一是赵国负担不起,二是兵力少,陈羽虽有优势,但万一韩信不进井陉怎么办?还是开启机动战争,与你打游击?韩信不是酒囊饭袋,必须用在谍战、挑拨战上。除此之外,韩信的队伍中还有一个人,那就是张二。先不说陈羽对张耳的仇恨,但张耳在赵国的影响力也让陈羽感到害怕。所以陈羽急于一战,就是不想给韩信转被动为主动的机会。张二当然没那么容易相信,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,韩信真的是朝着自己的主力而来。
韩信
接下来就是激动人心的一幕了。韩信分为齐、郑两派。主军约1万人,骑兵以关英率领2000人向赵军大营发起进攻。这个时候还有很多人没有注意一点,那就是放大最后一站的作用。其实最后一战只有一个目的,不是为了取胜而是为了不败,那就是最大限度的抵挡住赵军的进攻,给后方的关营部留出时间。于是韩信在水后设置了一支水军。“水军”实际上是一种水上军事要塞,类似于码头,三面环水,外面有营地阻隔,出入口只在岸边。
韩信
所以这就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汉军撤退后不会被打败,不会从两边散去。要知道,韩信的军队是临时搭建起来的,指望他们死战不亚于打败赵军,正是利用了这样的水上工事,才保证了由攻转守。这时,后方的骑兵展开旗帜,假装占领了后方。陈宇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,再想回部队救人,就进退两难了。
韩信
同样摆在陈宇面前的,也不过是一支“水军”,也就是说,根本就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军事工程,被击落也没有用。这是用来当城池的吗?所以,陈宇想要回营地。此时,齐、郑两军形成夹击,直至陈余大败。所以,最后一战最重要的不是最后一战背水一战的典故,而是关英率领的两千人马。如果关颖拿不下后方,那么前面的最后一战就白费了。
版权声明:
本文原创性及文中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。
对本文内容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等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。如对本内容版权有任何异议请联系删除!
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,转载、分享请注明出处!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